(1)复制方法 3月龄雄性新西兰兔常规麻醉后仰卧位固定,颈部正中切开暴露并游离右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和颈外动脉(ECA)。在CCA近心端距ICA、ECA分叉约2cm处及ICA起始处用动脉夹临时夹闭,在ECA距分叉远心端约1cm处结扎。自耳缘静脉注射肝素钠200U/ kg,5min,用细针作为穿刺针自ECA结扎处近侧刺入动脉进入导丝,在穿刺点近侧束以牛皮筋以备止血。撤出右CCA动脉夹,继续进入导丝,撤除穿刺针(撤除时为防止穿刺点出血,拉紧牛皮筋),在导丝引导下将2.0mm直径球囊导管经右ECA至右CCA入主动脉弓,然后将气囊充气,压力为810.6kPa。自主动脉弓向右ECA后退,机械扩张右CCA,重复3次,每次30s,使右CCA内膜剥落及机械损伤,撤出导管。在穿刺点近侧结扎右ECA,室温下标准混合饲料喂养。15d后麻醉仰位固定,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双侧CCA,取自颈动脉分叉近心侧CCA 2cm节段送检,以左侧CCA作对照,分别送光镜与电镜观察。送光镜者用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作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电镜观察标本用戊二醛固定。用显微镜和计算机分析系统分别计算横截面管腔内径、内膜厚度和中膜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值。
(2)模型特点 光镜下,球囊扩张术后第3日可见贴壁血栓形成,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弹性层回缩,无明显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第7日后新鲜血栓少见,未溶解血栓呈玻璃样变,可见较明显的平滑肌细胞移位生长,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内膜增厚;15d后内膜明显增厚,主要成分为血管平滑肌细胞及丰富胶原的基质。电镜下,15d后内皮细胞下可见新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其核呈不规则形,部分核膜内陷,胞质中可见大量细胞器,线粒体、粗面内质网、质膜小泡极为丰富,表明其功能极为活跃,此类细胞周围可见大量胶原纤维。
(3)比较医学 目前用于颈动脉球囊扩张再狭窄研究的动物模型有猪、犬、猴、大鼠及兔等,方法基本相同。有研究认为兔进行球囊扩张术后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血细胞的黏附,而大鼠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该模型是模仿人类颈动脉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病程。在制作过程中,球囊导管直径对模型效果影响较大,所以选择动物时应尽可能使体重差异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