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一
【操作步骤】(1)低龄SD大鼠,麻醉后取胸腺,剪碎并挤出胸腺细胞。经尼龙网过滤除去混杂的组织,滤液为淋巴细胞悬液,离心,取沉淀用无菌PBS悬浮,调细胞计数至10的11次方/ml。(2)雄性新西兰兔,卡介苗预致敏14d后两侧胭窝淋巴结肿大,皮下多点注射抗原(大鼠胸腺细胞+弗氏完全佐剂),3周后同样途径再次免疫,2周后再经耳缘静脉第3次免疫,1周后取血测抗体效价,达到满意效价后颈动脉放血,收集血清,56℃、30min灭活补体,大鼠肝粉吸附后备用。(3)用正常低龄大鼠胸腺冰冻片,抗血清稀释度1:20~1:1000 PAP法免疫组化测定抗体效价,用正常兔血清(1:40)作对照。雄性SD大鼠150g左右,尾静脉注射抗血清,每周1次,连续4周。取肾脏作相应检查。
【结果分析】Thy-1抗原为大鼠类胸腺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它同时存在于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表面,应用Thy-1抗原可诱发肾小球系膜细胞病变。大鼠经一次性注射抗Thy-1抗体后,30min系膜细胞即已发生变性,胞浆发黑,细胞皱缩;2h后大部分系膜细胞溶解,但内皮细胞及肾小球基底膜(GBM)常完整无损;24h后溶解的系膜区可呈瘤样扩张,伴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聚集;2~4d中性粒细胞浸润渐渐消失,取而代之为单核细胞浸润为主,并开始出现系膜细胞增生;约8d左右可见系膜细胞及基质呈节段性增生,单核细胞浸润明显减少;18d出现血管重建,白细胞浸润消失,可见系膜溶解瘤样损伤的迅速恢复;30~45d后肾小球结构已基本恢复正常,但可伴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有时可见胶原纤维残留的局灶性系膜增生现象。病变4d左右可出现一过性的蛋白尿高峰,其后逐渐减少,约3周左右蛋白尿消失。
抗Thy-1抗体肾炎模型的特点如下:(1)受试大鼠仅有异体抗体相,即表现为注射异体抗Thy-1抗体后,产生系膜溶解及迅速的修复过程,病变呈一过性;(2)系膜细胞损伤过程为补体依赖性,用蛇毒消除补体后,不影响抗Thy-1抗体与系膜细胞结合,但可减轻和阻止系膜细胞损伤和溶解过程;(3)病变过程有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的炎症反应;(4)修复过程迅速,30~45d内病变几乎完全修复,说明系膜细胞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和血管重建能力。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二
【操作步骤】(1)取成年BALB/c雄性小鼠10只,消毒眼眶,摘除眼球,取血置于消毒玻璃试管内,常温待血凝后,2000~3000转/分离心10min,取血清,于-20℃保存。BALB/c小鼠血清IgG提取采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应用Sephadex G25柱脱盐及7%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IgG。取BALB/c小鼠血清提取的IgG 0.5mg加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充分混匀成乳胶状,于成年 Wistar大鼠(180~200g)两后脚掌及背部皮下注射。(2)取免疫2周的Wistar雄性大鼠,用10%水合氯醛麻醉(每只0.3~0.4ml),舌下静脉注射单抗1-22-3500μg(生理盐水溶解,1mg/ml,单克隆抗体1-22-3由日本Niigata大学肾脏病研究中心提供)。将动物分别置于代谢笼中,于静脉注射后,1、2、3、4、5、6、7、9、11、13、15d收集大鼠24h尿液(室温10℃左右,不加防腐剂)。尽快用磺柳酸法进行尿蛋白定量测定。在静脉注射单抗后第2d、6d取材进行病理观察。
【结果分析】静脉注射单抗后,迅速出现一过性大量的蛋白尿,第6d出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病理变化包括:(1)系膜溶解期(注射单抗后2~4d):光镜及透射电镜下可见肾小球的细胞总数与正常大鼠相比较明显变少。透射电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变化,细胞核固缩,细胞体积小,形态不一,核周间隙不清,染色质边集、深染,核膜溶解。在系膜细胞溶解、核固缩的同时,仍有系膜细胞的增生。(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的病理变化(注射单抗后4~6d):肾小球内细胞总数增多,与正常肾小球相比较明显增多。透射电镜下,见增生的系膜细胞,一个细胞双核,核呈椭圆形,常染色质丰富,核仁边集,胞浆内线粒体丰富,可见粗面内质网,系膜区细胞外基质也明显增多。系膜细胞大量增生,而且与系膜溶解期增生细胞数相比较差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