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动物模型
(1)复制方法 成年大鼠,禁食不禁水48h,用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以新生儿胃管从肛门处插入肠道深约8cm,注入含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acid,TNBS)30mg的溶液0.9ml/只。该溶液由5% TNBS 0.6ml和100%无水乙醇0.3ml组成。动物清醒后置清洁级环境中常规饲养,每日观察其神态活动、食欲体重、大便性状,定时处死,分离结肠,沿肠系膜剪开肠腔,作结肠外观的肉眼大体检查,同时在距肛门1、3、8cm处取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及病变最严重的肠段。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行组织形态学检查。
(2)模型特点 模型动物注药1d后,出现懒动、厌食、腹泻,大便暗红色,隐血试验(++++),体重下降,3d时症状最甚,5~6d后开始好转;动物腹泻一般可持续2周,大便隐血试验3周时仍表现为(+)~(++)。肉眼观察可见:注药后1d,结肠变褐黑色,肠壁充血、水肿,有多发大片糜烂灶,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3d时,下段结肠肠壁严重节段性糜烂、坏死,有多个溃疡形成,肠壁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7d时,糜烂及坏死有所减轻,但出现多发性的深大溃疡,重度粘连;14d时,粘连减轻,不见糜烂及坏死,表面有类似于阿弗他样浅表溃疡及铺路石样改变,肠壁明显增厚,原有的深大溃疡已开始愈合,个别大鼠出现节段性的病变;21d时,肠段病变明显好转,溃疡愈合,可见愈合瘢痕,但肠壁增厚,病变肠道部位狭窄;28d时,肠壁已无溃疡,但肠壁仍较正常增厚。光镜下显示:注药后1d,出血性炎性病变弥漫性分布在黏膜及黏膜下层,上皮组织大量坏死,黏膜下严重水肿。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浸润,但肌层组织仍完整无损;3d时,病变进一步加重,出现全层透壁性炎症,形成深达肌层的大溃疡,炎症细胞浸润增多,但不见隐窝脓肿;7d时,可见明显裂隙状溃疡,全层透壁性炎症,浸润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及一些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并开始出现血管增生,可见明显的肉芽组织,偶见隐窝脓肿;14d时,炎症较前减轻,溃疡变小变浅,黏膜下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有典型的肉芽肿形成,腺体杯状细胞减少,但腺体排列一般不变形,偶见息肉样改变;21d时,黏膜层基本正常,但仍有黏膜下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可见已开始愈合的溃疡口,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增生明显;28d时,除病变最严重部位的切片黏膜下有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出现结节样物外,其他切片都只表现轻度黏膜下及固有层炎症。
(3)比较医学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主要侵犯消化道的全身性疾病,属肠道多种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中的主要病种之一。当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当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机体针对胃肠道抗原物质的免疫耐受丧失时,自身免疫反应便成为克罗恩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本实验实际上是复制的一种免疫学的模型。TNBS本身是一种半抗原,它首先通过乙醇化学性作用,破坏肠黏膜屏障,然后进入局部肠道组织,与组织蛋白结合后成为完全性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结肠肠壁黏膜表面有明显裂隙状溃疡,全层透壁性炎症,病变处肠壁变厚变硬,肠黏膜高度水肿,皱襞有类似于阿弗他样浅表溃疡及铺路石样改变,肠壁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这些变化与人类克罗恩病的病理特征存在着许多相似性。本模型的病变周期在28d以上,其中急性炎症期约1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出血性炎,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溃疡形成;慢性期则表现为全层透壁性炎,深大裂隙溃疡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肉芽肿形成。除组织学上与人类病变特点相当类似外,造模周期短、方法简便(只需一次性灌肠操作)、个体差异小、炎症持续时间较长、成模率高,亦是本模型的重要特点。作为用于验证、评判和筛选治疗克罗恩病的药物或活性物质疗效的手段之一,本模型应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