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专家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专栏/专家简介

蒋学龙

2011年01月18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生物通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lwc
摘要:博士,研究员。同年考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1998-1999年于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做高级访问学者。十多年来先后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1989年)、助理研究员(1992年)及副研究员、研究员至今。
博士,研究员。同年考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1998-1999年于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做高级访问学者。十多年来先后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1989年)、助理研究员(1992年)及副研究员、研究员至今。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哺乳动物生态与进化,主要包括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小型哺乳动物分类、系统演化与生物地理、兽类资源与保护。他带领的课题组以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特有灵长类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黑长臂猿的行为生态及其适应性及横断山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同时致力于该地区哺乳动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承担科研项目:
1. 黑长臂猿行为生态及其适应性进化
黑长臂猿是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一种小型类人猿,特殊的社群结构及其栖息环境使黑长臂猿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的行为生态特征,然而对该物种的认识一直不够深入。近年来,本课题组对栖息于不同森林植被及干扰条件下黑长臂猿群体的行为生态进行系统的跟踪观察,发现黑长臂猿是不同于其它长臂猿的一夫一妻与一夫两妻共存的配偶体制;主要栖息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且呈现出斑块状分布,但具有较强的生存力;其家域很大(达150 hm2),其领域行为与家域中的食物资源分布及地形密切相关;且食物与气温对黑长臂猿的活动节律有显著的影响;而食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别是发现黑长臂猿鼯鼠及小鸟和蜥蜴等脊椎动物;及夜栖地与鸣叫点选择与食物斑块、鸣声传播、潜在捕食者防御、御寒等因素的关系;揭示了黑长臂猿行为生态的适应性。
2. 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系统演化与生物地理
横断山区是生物进化与地史演变的重要区域,对探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分化有特别的意义。本课题组近年来以该地区一些特有小型哺乳动物为对象,探讨其形成与辐射进化过程。现有研究表明:蹼足鼩族(Nectogalini)现在虽然主要栖息于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的不同生境中,但可能起源于欧洲,且其辐射、扩散与灭绝过程可能与自上新世末、更新世初的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的北方干旱化有关。而楔鞍菊头蝠新种的发现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揭示晚中新世气候变暖使得菊头蝠可通过撒哈拉、中东和印度次大陆北部在埃塞俄比亚界和古北界东西部之间进行扩散。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