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慢性肾盂肾炎动物模型

2017年09月07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复制方法  利用倾斜平板法制备100000000/ml及1000000/ml两种浓度大肠埃希菌(O111B4)菌液待用,使用前测集落形成单位(CFU)值核实浓度。体重200g左右雄性大鼠,术前常规禁水24h,先用细线扎住大鼠阴茎。在乙醚吸入麻醉下,动物仰卧固定于手术板上,常规消毒腹部皮肤并去毛,沿下腹部正中切开,充分暴露左侧输尿管及膀胱,在输尿管中段用10号半圆针、0号黑线向侧腹部穿针,暂不结扎。用注射器向膀胱内注射100000000/ml浓度的菌液,每只注射量约0.5ml左右,常规手术关闭腹腔。以适度松紧结扎侧腹部黑线(24h后解除),松开扎住阴茎的细线,术后恢复正常饮水与进食。分别于实验预定时间作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测定;同时麻醉处死动物,取两侧肾脏,一半组织经固定液固定,作常规组织切片,光镜下病理检查;另一半组织匀浆后作细菌培养。处死动物前膀胱穿刺抽取尿液作细菌培养。

(2)模型特点  模型动物术后90d时,均表现为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肌酐明显升高;模型制作过程中,24h尿蛋白定量无明显增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分别于30、60、90d检测无明显升高。术后第7日时,模型动物膀胱尿标本及左肾组织细菌培养为阳性,麦康凯培养基上为不透明红色圆形菌落,血平板上则为稍凸、中等大小、边缘整齐、不透明灰白色圆形菌落;镜下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粗短杆菌。细菌培养高阳性率可持续保持到术后第60日。肉眼观察第7日时模型动物左侧肾脏明显肿大,其表面可见粟粒样脓肿,部分已融合成片;肾纵切面有脓肿形成;第15日时肾纵切面可见较多脓液,肾孟明显扩张;第30日时肾脏肿胀部分减轻,外观仍见脓肿;第60日肾脏体积肿大减轻;第90日时左肾可见明显皮质瘢痕形成,表面凹凸不平,体积缩小。肉眼观察未见右。肾有化脓灶或瘢痕形成,但可见右肾代偿性增大。镜下病理学观察显示,病变急性期左肾肾盂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腔内积脓,肾实质弥漫性化脓灶,小管腔内可见白细胞管型;7~15d时淋巴细胞浸润明显;30d可见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肾盂处瘢痕形成;60d时部分肾小球出现纤维化;90d时可见间质纤维化,并有灶性淋巴细胞浸润。

(3)比较医学  肾盂肾炎是临床肾脏疾病中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肾盂肾炎(acute  pyelonephritis, APN)和慢性肾盂肾炎(chronic pyelonephritis, CPN)。临床上APN可使用大量抗生素而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当也可发展为CPN。由于抗生素对CPN疗效不佳,很难治愈,且反复发作,预后不好,所以APN转为 CPN及CPN阶段的病理损伤机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与临床CPN相似的动物模型用于实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想的CPN动物模型必须具有特征性肾盂、肾盏系统受累表现,即肾脏有局灶性粗糙的皮质瘢痕,并有相关肾乳头收缩和肾盏的扩张变钝。采用联合短暂结扎单侧输尿管和膀胱内接种细菌双因素方法,可造成结扎侧肾脏外观有粗糙皮质瘢痕、相关肾乳头收缩及肾盏扩张;镜下肾组织内可见慢性间质性肾炎病理改变及肾盂、肾盏炎症,纤维化,与公认的CPN特征性病理改变类似。同时评价肾小管损伤指标之一的尿NAG/尿肌酐比值在90d时明显升高,也证实模型动物已发生肾小管损伤,与临床CPN病理表现一致。NAG作为一种高分子质量的溶酶体水解酶,广泛存在于机体肾小管和尿道上皮细胞的溶酶体内,其中以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肾小管发生损伤时,其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释放入尿中。本模型不会出现肾功能减退及大量蛋白尿,与临床上常见的、肾功能正常的CPN相符,对 CPN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