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四氯化碳诱发肝衰竭模型

2017年06月2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复制方法  成年雄性大鼠,灌胃给40%CCl4油溶液10ml/kg体重,或成年犬,腹腔注射50%CCl4油溶液0.9ml/kg体重,给药后观察动物毛色、食欲、活动等一般状况,记录其死亡时间,同时定时或动态抽取血液制备血清作肝功能检测,摘取肝脏组织作病理检查。大动物尚可作肝脏 B超及脑电图检查。

(2)模型特点  模型大鼠在灌胃给CCl4后12h时,活动开始明显减少;24h时,精神极度萎靡,不饮食,被抓取时无反抗,毛发粗糙不整,尿黄;同时,ALT、TBIL显著上升,肝脏体积明显增大(个别缩小),色黄,质脆,镜下有肝细胞大片状坏死,坏死区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大部分小叶结构消失,无纤维增生,无肝细胞再生结节;此时,部分动物眼眶皮下出血,并有动物死亡;48h时,模型动物死亡率达85.7%。实验犬在注药2h~3d,全部动物均呈不同程度的呕吐,不进食,只饮水,进而活动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然后软瘫,转入浅昏迷,部分动物出现高热、消化道出血、黄疸乃至进行性衰竭性死亡。注药3d时,模型动物血清ALT、TBIL、NH3、 PT均呈进行性升高或延长,GLU则逐步下降;脑电图检查显示,广泛性慢波,可见Q波,δ波,三相波;B超检查发现,肝脏有不同程度体积缩小。48~96h期间,模型动物死亡率达73.0%以上。死亡后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模型动物肝脏体积缩小,肝包膜皱缩,色泽欠均匀;镜下见肝细胞大片溶解坏死,血窦扩张,充满红细胞,在肝小叶周边血管区有小量肝细胞呈变性及淤血,伴多量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多见,肝细胞增生不明显。死亡动物肝细胞大片溶解坏死,心、肺、肾呈不同程度肿胀,出血,坏死,炎症细胞轻度浸润。

(3)比较医学  CCl4是最经典的药物性肝损伤造模毒素之一。其在肝内主要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代谢,产生三氯甲基自由剂和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剂,从而破坏细胞的膜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引起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溶性酶的大量渗出,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并引发肝脏衰竭。根据CCl4的代谢和肝毒性机制可复制不同的肝损伤模型,其中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是其技术关键。对于复制急性肝衰竭模型,往往采用大剂量一次性灌胃或腹腔注射给药的方法。灌胃给药,CCl4经过门静脉系统吸收而直接进入肝脏;腹腔注射,吸收面积大,毒物吸收快而完全,吸收后主要进入门静脉循环而先抵肝脏。在动物选择上,啮齿类动物往往采用灌胃给药,大动物则优先采用腹腔或静脉注射。CCl4复制肝衰竭模型,由于其致毒机制相对比较清楚,价格低廉,且实验操作方便,可复制性强,所以较为常用。但是,CCl4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是因其产生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而损伤细胞膜,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最易受损害,这与人的大片肝细胞坏死的组织特点不相一致。再者,注入大剂量的 CCl4,由于不可能被肝脏完全代谢继而损害其他脏器,特别是肺和肾脏。此外,模型动物很难观察到有深度肝昏迷的临床征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