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缩血管药物直接刺激法致冠状动脉痉挛动物模型

2017年03月23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复制方法  实验兔或犬常规麻醉后,行仰卧位固定,颈部正中切口,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分离右股动脉并插管,连接压力换能器测定血压,行股静脉插管进行给药。切开胸部皮肤,第3、第4肋间开胸,用撑开器暴露心脏。提取心包膜剪开,缝合于胸壁。暴露左冠脉回旋支(LCX)。将一个电磁流量计探头置于左冠脉回旋支根部,连接电磁流量计测定冠脉血流量。连接心电图记录Ⅱ导联心电。按2.5U/ kg体重的剂量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也可将润湿棉条包绕左冠脉回旋支,并在包绕的血管和心脏之间垫上薄膜防止药物直接接触心脏,用滴管在棉条上滴加垂体后叶素2.5U/ kg体重。给药即刻可见心电图出现ST段、T波抬高。兔心电图变化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时间为15~30min,静滴可维持更久。兔的心电图变化除上述缺血性变化外,还偶有窦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变化。

本模型也可用实验大鼠作为模型动物。方法为经大鼠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后,记录心电图。给予受试药物后(静脉给药后1~5min,腹腔注射后30min,灌胃后1~2h),按0.5或0.75U/kg体重的剂量静脉给予垂体后叶素,注射速度为5s或10s。注射后即时,15、30s,1、2、5min重复记录心电图。大鼠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心电图变化分为两期:注射后即时至30s,T波升高,ST段抬高(超过0.1mv);注射后30s至数分钟,T波低平、双相、倒置、心率变慢、P-R及Q-T间期延长。结果判定以未出现上述第一期或第二期缺血性变化为阴性。    (2)模型特点  注射血管收缩剂(垂体后叶素或麦角新碱)后可直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脉血流量减少,急性心肌供血不足,外周阻力增加,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电图上可见心肌缺血的典型变化(ST段、T波抬高)。血流动力学改变表现为平均主动脉压、冠状动脉压和肺动脉压升高。但由于垂体后叶素能收缩全身特别是内脏的小血管,因此其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在犬等大动物身上可以特异的在冠状动脉上局部使用缩血管剂,可以较好的控制药物作用的强度和时间,且动物心肌缺血的特征明显,为较好的药效学动物模型。但大鼠模型成本相对较低,虽然缺血的判断要困难一些,也不失为较好的进行药效学初期筛选的常用模型。该模型虽然缺乏血管局部的病变基础,但是其造模方法简单易行,仍较多地应用于冠状动脉痉挛后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调节及药物筛选的研究。而对痉挛发生机制研究方面利用价值较小。

(3)比较医学  根据损伤和产生痉挛的病灶部位,通常将动脉痉挛模型分为冠状动脉痉挛模型和其他动脉痉挛模型。冠脉痉挛模型主要是在猪、犬、猴等大型动物上进行,因为其冠状动脉的特性与人类相似,而且动物的体形和冠状动脉系统适合进行冠状动脉的操作,是较为理想的冠状动脉痉挛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大型动物尤其是猴、猪等的价格相对较昂贵,并且在体型、解剖结构方面的复杂性使得实验操作较为困难等原因,使其尚不能普遍开展。而其他动脉的痉挛模型包括颈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等模型,则主要应用兔和大鼠,由于价格和实验操作较能为研究者接受,故广泛使用。但这些动脉是弹性动脉,而冠状动脉则为肌性动脉,因此在动脉痉挛病理变化,形成机制的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多差异,对实验研究有一定的限制。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