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小型猪异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

2016年09月28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小型猪医学研究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陈华主编 责任编辑:yjcadmin
摘要:将小型猪复制下颌骨缺损模型,以牛松质骨修复。

将小型猪复制下颌骨缺损模型,以牛松质骨修复。

1.实验方法  16头贵州小型猪,体重39~60kg,随机分为成2组,每组8头,分别为单纯牛松质骨组(简称单纯材料组)、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牛松质骨组(简称复合材料组)。植骨材料:采用棒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牛松质骨植骨体及单纯牛松质骨(来源于天津中津生物发展有限公司),规格为1.0克/块(0.6cm×2.5cm),其中每块植骨体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含量为4mg。小型猪用速眠新(0.15ml/kg)和3.5%戊巴比妥钠(0.5ml/kg)联合肌肉注射麻醉,取仰卧位,术区用碘伏消毒,用手术刀白上颌角下缘向前作切口,暴露骨面。用骨凿沿下颌骨下缘凿成槽沟约0.5cm×0.6cm×2.5cm的骨质缺损。将单纯牛松质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牛松质骨材料修剪后将其嵌入缺损处,分层严密缝合软组织。术后每只动物肌注青霉素160万U,连续注射3天。

2.实验结果

(1)X射线影像检查:术后4周,复合材料组缺损区边缘密度增高,部分变模糊、圆钝,植骨区可见不规则的密度较低的区域;单纯材料组宿主骨边缘界限清楚,缺损区可以看到植骨材料。术后8周,复合材料组缺损区密度进一步加大,部分区域与周围宿主骨的密度相近,边缘和宿主骨之间变得模糊,部分融为整体;单纯材料组植骨区仍可见植骨材料存在,与宿主骨之间界限仍较清楚。术后10周,复合材料组植骨区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宿主骨与原缺损区连成片,和宿主骨密度基本相近,原缺损区所形成的新骨骨小梁明显,新骨改建良好;单纯材料组缺损区和宿主骨之间界限仍较清晰,两者密度相差较大。

(2)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4周,复合材料组宿主骨边缘有大量的成骨细胞,缺损区有血管生和有大量的胶原纤维生成;单纯材料组植骨边缘成骨细胞少,可见材料残留,有少量的胶原纤维生成。术后8周,复合材料组可见植骨边缘宿主骨向植骨区长人,成骨细胞较丰富,植骨区有新骨生成,新骨周边粗壮的胶原纤维较丰富;单纯材料组可见成骨细胞沿宿主骨边缘排列,植骨区有胶原纤维。术后10周,复合材料组可看到原缺损区有大量的新骨生成,缺损区和宿主骨连成片,成骨细胞丰富,新骨改建良好;单纯材料组新骨生成较少,缺损区有大量的胶原纤维。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