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猪双侧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
正颌外科与颞下颌关节的动物实验研究是在动物模型上模拟人体上的各种正颌手术,观察其术后颞下颌关节组织形态及功能变化,是研究正颌外科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重要手段。王昊等利用小型猪建立了双侧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
1.实验方法 实验选用4头12月龄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体重35~40kg。随机分为四组,第一组将髁状突前移6mm,第二组将髁状突前移3mm,第三组将髁状突后移3mm,第四组为空白对照组。小型猪常规麻醉后,取侧卧位,剃毛、消毒、铺巾,先行左下颌下缘切口,直达骨面,用骨膜分离器于骨膜下沿骨面向上分离至颧弓下乙状切迹处。前移组用裂钻在升支外侧从乙状切迹至下颌骨下缘作两条垂直截骨标志线,其距离与前移量相当,裂钻沿两条垂直截骨线全层磨断下颌升支。将近、远中骨段用双股<0.3mm不锈钢丝对位结扎固定。如需后移髁状突,则从乙状切迹作一条垂直截骨线向下至升支外侧中间部位,再作水平骨切口至下颌后缘使近远中骨段分离。从下颌后缘下半部分切取宽度为3mm的全层骨块植于近远中骨段垂直骨切口内,使髁状突骨段后移3mm。完成截骨、钢丝结扎固位后,生理盐水冲洗术区,分层缝合骨膜、肌层、皮下和皮肤层。同样手术方法完成对侧垂直截骨术。
采用美国GE公司ProspeedⅡ全身扫描机,扫描时小型猪取仰卧位,猪头与脊柱呈900角,以颞下颌关节为中心,层厚1mm,无层间距螺旋扫描,自颈椎1~2椎骨起始至下颌骨中前三分之一交界处为止。扫描完成后行二维断层重建,为更加充分良好地显示关节情况再采用曲线矢状重建。首先选择显示良好的关节层面为参照进行断层;然后画断层曲线,穿经关节及升支骨质中心,以保证矢状位关节断层显示为最佳;最后将最良好图像储存并用激光相机照相以备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4周及术后16周进行比较,观察两侧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变化情况。
2.实验结果 术后3头猪生长情况良好,伤口I期愈合。在喂养相同食物的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3头猪在术后进食过程中未发现异常咀嚼运动。
术后1周切取标本时所见:双侧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后骨断端尚未愈合。骨断端可见纤维结缔组织,结扎在双侧下颌升支的钢丝牢固,未见松脱,左右侧颞下颌关节的颞下凹、髁状突、关节盘表面光滑,无缺损、变形。
术后4周切取标本时所见:双侧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后胃断端一期愈合。结扎在双侧下颌升支的钢丝牢固,未见松脱,左右侧颞下颌关节的颞下凹、髁状突、关节盘表面光滑,无缺损、变形。
术后16周切取标本时所见:双侧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后骨断端一期愈合。结扎在双侧下颌升支的钢丝被愈合的皮质覆盖,升支外侧骨表面光滑;左右侧颞下颌关节的颞下凹、髁状突、关节盘表面光滑,无缺损、变形。
当将髁状突前移6mm时,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增大,双侧髁状突向下,向前移位。当将髁状突前移3mm时,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减小、后间隙增大,双侧髁状突向前移位。当将髁状突后移3mm时,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小,双侧髁状突向后移位。空白对照组,分别与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4周、术后16周进行CT影像比较,两侧颞下颌关节间隙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