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金丝猴高海拔环境的遗传适应机制
2016年09月02日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明研究组与北京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测序平台,对来自于金丝猴属四个物种(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缅甸金丝猴)的38个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和群体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这一濒危灵长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演化历史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对高海拔环境的遗传适应机制。
金丝猴是仅分布在亚洲的一类濒危灵长类,也是国内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明研究组与北京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测序平台,对来自于金丝猴属四个物种(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缅甸金丝猴)的38个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和群体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这一濒危灵长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演化历史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对高海拔环境的遗传适应机制。相关成果发布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
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显示金丝猴的遗传多样性低于其他灵长类物种,而接近于一些濒危食肉类。系统发育重建和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川金丝猴主要有两个遗传簇(分布由神农架种群和秦岭-岷山-邛崃等山系种群组成),暗示其应该作为独立遗传管理单元以及秦岭种群与岷山-邛崃等种群间有较强的基因交流。PSMC模型也显示不同山系类群之间有效种群大小波动趋势不尽相同。而结合古气候数据的SDM模型模拟则表明金丝猴的分布区变迁与气候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比较有趣的是,在相对寒冷的LGM时期,虽然SDM模型显示生境偏向较为温暖的南方,但化石记录则显示这一时期金丝猴却迁移向较寒冷的亚洲北部区域,而基因组数据也显示这一时期川金丝猴经历过严重的瓶颈效应。
研究同时还检测了金丝猴属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负荷和滇金丝猴对高海拔环境适应性相关的新的候选基因。
该项研究工作首次从基因组和群体层面揭示了金丝猴属的遗传多样性、演化历史与环境的关系、遗传负荷以及金丝猴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上一篇:匈牙利科学家揭示狗狗能理解人的词汇以及语调[ 09-01 ]
下一篇: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09-05 ]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对不起,暂无资料。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